1.被贪婪吞噬的灵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司法厅原副厅长任杰灵严重违纪违法案剖析
2.“二线心理”让他放纵贪欲
——长春市直属机关老干部管理服务中心原主任谢铁军严重违纪违法案剖析
3.连续四年收受对口扶贫村礼品
——江西黎川县烤烟办主任顶风违纪被查处
4.“绝缘”变“投缘”人生两重天
——河南省新郑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长王保军违纪违法案剖析
编者按
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廉洁从政,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党员干部要自觉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的要求和约束;清醒地认识,纪律是带电的高压线,不管是谁,只要碰触必受惩罚。
被贪婪吞噬的灵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司法厅原副厅长任杰灵
严重违纪违法案剖析
任杰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司法厅原党委委员、副厅长,曾任自治区劳动教养管理局(戒毒管理局)、教育矫治管理局(戒毒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因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生活纪律和涉嫌受贿犯罪,2017年8月,任杰灵被开除党籍;2017年9月,被开除公职,涉嫌违法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我能数出来的名牌商标比知道的党纪条规还多”
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廉洁从政,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的要求和约束,在有着30多年党龄的任杰灵面前成了“摆设”“橡皮筋”。
走上领导岗位,特别是当上自治区劳教局一把手后,任杰灵把入党时的承诺忘得一干二净,而奢靡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
“走上领导岗位后,为了满足虚荣心,我穿戴必讲名牌,有时候为了让别人知道我穿的是名牌衣服,甚至连商标都舍不得取。现在想想,当时我能数出来的名牌商标比我知道的党纪条规还多吧。”在忏悔书中,任杰灵这样形容他对奢侈生活的追求。
但凡乘飞机出差,他必选头等舱,如果没有头等舱,宁愿推迟行程都不愿意“委屈”自己;以警戒、勤务需要为借口,指使下属购买价值100余万元的超标准越野车供自己使用;为方便自己和亲友玩乐,安排局办公室动用公款20余万元,在某酒店七楼装修餐厅包厢、卧室和棋牌室供他个人使用,还配备了专门厨师,并多次烹饪珍稀保护动物宴请亲朋……任杰灵的奢靡生活可见一斑。
这还是那个刚参加工作时一顿饭只吃8分钱的葱花饼,而每天坚持工作12小时以上的任杰灵吗?
任杰灵1984年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哈密市水泥厂工作,后考入市劳教所,成为一名司法干警。此时的他工作勤勉,生活俭朴。但是,在他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付出就应该有回报,他追求的就是权力、享乐和虚荣。这种念头随着他职务的不断升迁而越发强烈。2010年10月担任自治区劳教局党委书记、局长后,他觉得“这一天终于来了”“一定要‘大干一场’”,贪腐之门也就此打开。正如他在忏悔书中所说:“在组织宣布我任劳教局局长的那一刻,党组织的教诲、党员干部的责任已被我的狂喜所冲散,我看到的是权力,还有数不尽的赞誉以及金钱。”
“任杰灵追求享乐主义,不愿奋斗和付出,对奢靡之风趋之若鹜,对高尚的精神追求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褪色甚至蜕变是必然的。”专案组工作人员一针见血。
“只要给钱,一切都不是问题”
“要积累财富,我手中的权力就是最快的捷径,从刚开始的半推半就,到后来的不择手段,我毫不犹豫地开启了敛财之路,也踏上了罪恶之路。”翻看任杰灵的忏悔书,清晰可见他利用权力疯狂敛财的“路径”。
在众多向任杰灵行贿的人中,张某与其走得最近,关系也“最铁”。张某原本是一名教师,下海后承包了自治区劳教局名下的酒店,为劳教局机关干部提供餐饮服务,任杰灵先后收受、索取张某300余万元。当然,张某绝不会做亏本生意,在任杰灵的关照下,他先后承揽过自治区劳教局的建筑工程、信息化工程、服装采购项目等,获利颇丰。
“一个开食堂的能干得了这些活吗?”面对质疑,任杰灵却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张某从一个“开食堂的”摇身一变,成为小有名气的商人。
“只要给钱,一切都不是问题”。任杰灵在贪欲的驱使下,频频违规操作:有时送礼的人多,工程项目不够分,他就把大工程拆分开来,让送礼人分别中标;有的老板没有建筑资质,只要钱送到位,任杰灵便为他们大开绿灯。
2015年8月,任杰灵得知张某被调查,便立刻与妻子马某串供,并与他人订立攻守同盟,同时将收受的1公斤黄金和9个金元宝转移至亲戚家中。
处心积虑、机关算尽,不过是掩耳盗铃。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
随着专案组调查的深入,他隐瞒5套房产及持有12只股票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同时发现,任杰灵甚至把自己的餐费平摊到其他干警的伙食费中,而将自己饭卡中的1.35万元餐费从财务室提现,让教育矫治局机关干部大跌眼镜:“堂堂一个局长,连干警的餐费都要想方设法侵占,贪得无厌让人匪夷所思。”
当然,不止是区区的餐费,任杰灵还收受管理和服务对象黄金饰品、玉石、名贵手表、高档手机等,装修房屋、职务晋升、儿子考取大学、逢年过节都成了其敛财的借口。
最终查明:2011至2014年,任杰灵利用担任自治区劳教局、教育矫治局一把手的职务便利,为他人在企业经营方面谋取利益,索取、收受25名管理和服务对象现金1000余万元,其中近半数是在党的十八大后收受的。
“教育矫治系统成了他的‘独立王国’”
任自治区教育矫治局党委书记、局长后,任杰灵还肆无忌惮地搞圈子文化,培植私人势力。他经常聚集一些干部吃吃喝喝、聚众娱乐,并通过这些活动在教育矫治系统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小圈子”。一些干部为了得到任杰灵的青睐,也主动向任杰灵示好,以加入“小圈子”为荣。
任杰灵为树立所谓个人威信,在工程项目、干部调整中违反原则,授意在重要岗位上的“小圈子”成员进行违规操作。同时为笼络“小圈子”成员,还利用权力大搞利益输送,违规解决“小圈子”成员的职务晋升、子女就业、亲属调动等事项。
据了解,任杰灵作风霸道、独断专行,在干部选拔任用、工程建设项目发包、物资采购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中,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在相关议题提交局党委会议、局务会研究决定之前,没有经充分酝酿便提前定调。
选人用人上的腐败是任杰灵的一个主要违纪问题。他要求人事部门按自己的意图拟定干部任免方案、缩小考察范围等,违规选拔任用干部。在他的“精心”操作下,2012至2014年期间,自治区教育矫治系统违规提拔使用12名干部。如,在2012至2013年的两次干部考察中,王某等4名干部因推荐票数低于50%,未能进入考察程序。任杰灵便安排局政治部进行第二次推荐,缩小考察范围,使得王某4人“顺利”被“推选”出来,并被安排在重要岗位。
任杰灵沉醉于“小圈子”中,在思想上与党组织渐行渐远。学习只是简单念念文件,上党课临时突击备课应付,民主生活会上只表扬不红脸,甚至连心得体会、自我剖析材料等也都让工作人员操刀代笔。
“在权力和利益的交织下,任杰灵与‘小圈子’成员相互勾连、相互利用,使其在教育矫治系统内权力没有限制、失去监督,其违纪行为得以畅通无阻,致使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受到严重的破坏,逐渐形成了买官卖官、吃喝玩乐的不良风气,以及圈子文化盛行的恶劣政治生态。”专案组工作人员介绍说。
“放松思想的改造,权力畸变扭曲;生活腐化堕落,一再越过底线;党性彻底崩塌,陷入罪恶深渊。”在忏悔书中,任杰灵这样反思自己的蜕变过程。(记者 陈旭)
忏悔录
我叫任杰灵,现年57岁,中共党员,自治区司法厅原党委委员、副厅长,现在正接受组织审查。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对自己的违纪违法事实进行了认真反思和剖析,真切地认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有多么严重、影响有多么恶劣、带来的教训是多么惨痛,为自己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而深感悔恨、痛心疾首,在此深深悔罪。
1985年,我被借调到自治区劳教局机关工作了4年。当时我没有宿舍,一直住在办公室。因为工资低,为了节省钱,每天吃两顿饭,有时一顿饭只吃一个8分钱的葱花饼,而每天却要工作12至15个小时。在这4年里,我把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统统归结于自己出身贫寒、没有关系、没有钱,错误地把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和金钱的作用无限放大。我把自己吃过的苦、受过的累、熬过的每一个日日夜夜当成我成功的主要原因,认为个人的成长进步全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在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诱导下,我把关系、背景、权力看得越来越重,而把党组织的关怀与培养置于脑后,入党时的誓词在我心中开始模糊、淡化,为后来思想蜕化、腐败堕落埋下了根源。
我当(劳教局)政委的6年里,我不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提升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反而逐渐迷恋上了玩玉石、打牌、唱歌,在生活中与一些老板开始勾肩搭背,经常和他们一起吃吃喝喝、打牌娱乐。在思想上与组织渐行渐远,在学习中照本宣科念念文件、上党课临时突击备课应付、在开民主生活会时左右逢源,甚至连心得体会和自我剖析材料都让工作人员操刀代笔。由于平日里不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注重世界观的改造,造成信仰缺失、道德缺失、思想颓废。
在我内心深处,对权力有一种贪婪的追求,因为权力可以满足我的虚荣心,可以让更多人心甘情愿地为我服务、看我脸色办事,还可以给我带来地位、金钱。2010年10月,当组织上宣布我任自治区劳教局党委书记、局长时,我兴奋极了,那种“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快感溢于言表。心里想着,这一天终于来了,我一定要“大干一场”。在这一刻,党组织的教诲、党员干部的责任已被我的狂喜所冲散,我看到的是权力,还有数不尽的赞誉以及金钱。
要积累财富,我手中的权力就是最快的捷径,从刚开始的半推半就,到后来的不择手段,我毫不犹豫地开启了敛财之路,也踏上了罪恶之路。在贪欲的驱使下,从大到百万元现金,小到把机关食堂给的饭卡兑换成现金,我都来者不拒,甚至把老板和干部送给我的烟酒以及土特产、食品,都拿去兑换成现金,这时的我在金钱面前已彻底失去理智,走向疯狂。
我收了老板的钱,就要想方设法为他们在教育矫治系统承揽工程提供帮助,有的时候送礼的人多,工程项目不够分,我就把大一些的工程拆分开来,让他们分别中标。有的老板没有建筑资质,只要他能把钱送到位,资质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我收了干部的钱,就想方设法地为他们在职务晋升、工作调动、安排子女就业中提供便利。
工作近40年,在党组织的精心培养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同事们的关心帮助下,我从一名复员战士、一名企业工人走上了副厅级领导岗位。此时的我,本应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加倍努力工作,来感恩于党、回报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但是,我却忘记了自己当年面对党旗时的誓言、入党的初心,丧失了党性原则,在权力、名利的诱惑下,渐渐地滑向了犯罪的深渊。我有罪,我要深刻忏悔。
敬爱的党组织,我今天堕落成一名令人憎恨、令人唾弃、人人喊打的腐败分子,完全是咎由自取,我心甘情愿承担一切责任,接受党和人民对我的审判。
“二线心理”让他放纵贪欲
——长春市直属机关老干部管理服务中心原主任谢铁军
严重违纪违法案剖析
“从心态失衡那一刻起,我的人生开始直线下降,感觉就像自由落体一样,失去了把控自己的能力,直至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检视过去,吉林省长春市直属机关老干部管理服务中心原主任谢铁军深感在产生失衡心态之时,自己就已经踏上了滑向腐败深渊的错误道路。
留转间:心态失衡,底线失守
1956年出生的谢铁军曾有过一段辉煌的过去,18岁插队当知青,19岁入党,20岁踏入省城长春成为南关区团委最年轻的干事。1987年,年仅31岁的谢铁军任职共青团长春市委副书记。此后,又相继在市纪委、二道区委担任处级领导职务。
那时的谢铁军意气风发、干劲十足。任职二道区委副书记期间,谢铁军分管的多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他颇为自豪,认为自己在仕途上很快就能更进一步。
然而,2003年的一纸任免决定让自认为在仕途上顺风顺水的谢铁军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组织安排他任长春市直属机关老干部管理服务中心、长春市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副厅级)。虽然级别高了,但在谢铁军看来,服务中心是搞后勤服务工作的,相比自己曾经奋战过的岗位,这里只能算是“二线”,谢铁军对组织上的任命颇为不满。
“既然组织不看重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那么在这个‘二线’岗位上也无需继续努力。更何况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干服务中心这点事完全不用费脑筋。”怀着这样的心理,谢铁军对待工作漫不经心,只想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进而把心思用到了诗词歌赋和游山玩水上。
对于上级党组织召集的学习教育,他时常借故缺席甚至不请假、不报告;对于上级主管部门召开的重要会议,他总是以各种理由安排副职代替;对于有关老干部的政策,他从不学习,凡是涉及政策的问题都交给下属办。谢铁军把大量的工作时间用于研究文学,并将自己创作的诗歌汇编成册,时常陶醉其中。
在为老干部外出健康休养考察路线时,谢铁军考虑的出发点是如何借考察之机扩大旅游范围,去一些感兴趣的景点,进一些高档的休闲会所,吃一些各地的特色美食。
在吟诗赏景间,谢铁军的党性原则逐渐淡漠,背弃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他并未意识到,心中反而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因为他寻得了一个喜爱文学的“红颜知己”——本单位的出纳员杨某。
有诗有景有红颜,谢铁军渐渐觉得眼前的这种生活才是自己应该过的“好日子”,并沉迷其中。
贪念起:任性用权,肆意敛财
转眼几年过去,年过50的谢铁军产生了利用职权为自己退休后继续过“好日子”备足“粮草”的邪念。在贪念的驱使下,谢铁军仔细观察、寻找可乘之机,绞尽脑汁想把公款装进自己的腰包。
2009年的一天,机会终于来了。承揽服务中心老干部健康休养业务的某旅行社经营人林某向谢铁军反映,旅行社准备将2008年服务中心已经付款但因故未能出行的几笔业务款共计23万元退回。此时,服务中心2008年的账目已经结清,谢铁军让林某直接把业务款退给出纳员杨某。
谢铁军由此打起了歪主意,他要把这笔钱私吞。他猜想,已经事隔一年,这笔钱已经被大家遗忘了。直至2010年,单位也无人提及此事,这更加坚定了谢铁军的这一猜想。
2010年3月,杨某将这笔钱从林某当初退给她的银行卡上分6次陆续取出。事后谢铁军觉得这样会留下痕迹,他想把银行卡烧毁,但又担心银行记录还在。思来想去,谢铁军决定让杨某给林某出一张23万元的借条,之后再由林某给杨某出一张23万元的收条。就这样,一借一还间,23万元公款成了谢、杨二人的共有私款。
放纵贪欲,欲壑难填。利用职务便利贪占公款虽然有机可乘,但毕竟机会有限,一心想着敛财的谢铁军想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来钱道”。
服务中心每年都举办各种活动,并为老干部发放纪念品和奖品,谢铁军认为,可以让一直以来承担采购业务的郑某给自己拿些回扣。
“这些年你从中心赚了不少钱,得拿出点给大家花花。”2010年初,谢铁军公然向郑某要起了回扣。郑某不甘心在自己的利润上“动刀子”,便提出给采购物品加价,再把加出的部分返给谢铁军。对于这样“两全其美”的对策,谢铁军欣然接受,并当场授意郑某在每笔货款结算后及时把加出的钱款交给杨某。
此后,在服务中心与郑某的业务往来间,存在着一道见不得光的地下程序。每次采购前,郑某都会事先与谢铁军密谋商品加价数额,等结算后,再把加价总额以现金方式返给杨某,由杨某转交给谢铁军。就这样,谢铁军借助服务中心与郑某的业务往来,累计套取老干部活动专项经费300余万元。
“如果我不同意给他们回扣,谢铁军就会把我踢出去,服务中心的业务我就承接不了。”相比以加价抵回扣的郑某,承揽健康休养业务的林某就没有那么“幸运”。旅游行业市场价格基本统一,成本也没有压缩空间。当谢铁军开口向林某索要回扣时,林某只好根据路线远近从每笔业务应得利润中分出一部分给谢铁军。直至案发,谢铁军共收取林某回扣47万余元。
事败露:心存侥幸,对抗审查
2015年5月,长春市纪委陆续接到多封反映谢铁军收受贿赂的举报信。虽然线索比较笼统,但反映的问题较为集中,市纪委决定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初核。
谢铁军感觉到组织在调查他时,不是迷途知返,主动找组织坦白,反而心存侥幸、自作聪明,妄图对抗组织调查。
清理办公室、隐匿单位部分财务账目、转移赃款、订立攻守同盟……谢铁军采取了一系列反调查手段,自以为手法高明,想要蒙混过关。
2015年8月11日,市纪委对谢铁军实施“两规”措施。直到此时谢铁军仍然不相信自己的贪腐行为已经败露。审查初期,谢铁军不仅不如实交代问题,反而夸夸其谈自己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妄图以此迷惑审查人员。
令谢铁军想不到的是,初核期间,执纪人员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在调取服务中心财务账本时,从装账本的包装箱上揭下了一张残存的物流底单。通过追踪物流信息,步步深挖细查,不仅掌握了他套取公款的确凿证据,还梳理出了他与杨某、郑某之间的关系。
更令谢铁军想不到的是,郑某和杨某在被采取措施后,全部放弃了他们之间订下的攻守同盟,在组织教育和政策感召下,将自己与谢铁军贪污、受贿的事实和盘托出。
“一次一结算,钱数少,不会引起别人注意;一对一收现金,没有痕迹,只要咱们不承认,就没有人会知道。”得知事情败露,谢铁军方才意识到自己曾经坚信不疑的这些逻辑是多么荒谬可笑。
在问到违纪款去向时,谢铁军仍然想着要保住自己获释出狱后的“好日子”。他编造出“钱被我烧了”等一些明显不符合常理的话搪塞审查人员。因为他认为,违纪款是自己亲手藏的,只要自己不说,谁都无计可施。
审查人员让谢铁军看了一段录像。他在远离市区的一处闲置房屋里亲手设计的一面带有夹层的内墙被调查人员识破,起获了他藏在珍珠岩保温层内的400余万元违纪款。
心态失衡,导致人生结局大相径庭。60岁的谢铁军不仅不能光荣退休,还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并获刑12年,最终只能黯然退场、身陷囹圄。
连续四年收受对口扶贫村礼品
——江西黎川县烤烟办主任顶风违纪被查处
2018年1月4日,江西省黎川县烤烟办主任周永华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被通报。
经查,2013年至2016年,周永华连续四年收受黎川县烤烟办对口扶贫的中田乡中田村赠送的礼品,折合人民币共计1500元。
2017年11月17日,经黎川县纪委常委会研究,并报县委同意,给予周永华党内警告处分,追缴违纪所得。
事件回顾
自2013年开始,江西省黎川县烤烟办对口扶贫中田乡中田村。为支持帮扶该村的烤烟生产,2013年至2016年,县烤烟办为中田村共安排了16.8万元烤烟发展基金,用于烤烟生产。为感谢县烤烟办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中田村干部于每年春节前购买土鸡、土鸭等年货送给周永华。2013年至2016年,周永华连续四年收受中田村赠送的土鸡、土鸭等土特产品,折合人民币共计1500元。
查处经过
2017年5月2日,黎川县纪委接到群众举报,反映从2013年至2016年,黎川县烤烟办主任周永华,连续四年收受对口扶贫的中田乡中田村赠送的礼品。
“连对口扶贫村的礼都敢收,这个问题必须严查!”黎川县纪委负责人对此高度重视,要求立即成立调查组,开展调查核实。
调查组先走访取证,后约谈了周永华。
“在县烤烟办帮扶中田村期间,你有没有收受中田村的钱物?”调查组开门见山。
“我从没收受过他们的现金,只是每年过年的时候,他们会给我买点土鸡、土鸭、鱼和豆腐皮之类的年货。这些东西我都收下了。”面对调查组,周永华承认了。
看着周永华如此坦然,调查组意识到,他虽然交代了自己的违纪行为,但并未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中田村是你们的对口扶贫村,你怎么能收受他们的礼品呢?”调查人员严肃地问道。
“烤烟办挂点帮扶中田村,每年给予他们烟水烟路基础工程建设、新农村建设、困难户慰问等资金补助4万元左右,他们拿些鸡鸭鱼来感谢我,也是一片心意,我不忍心拒绝,所以就收下了。”看着调查人员一脸严肃,周永华有些心虚地解释着。
“为扶贫工作出力是你们应该做的,你作为单位的一把手本应带头遵守党的纪律,‘不忍拒绝’不是你收礼的挡箭牌。”
调查人员的话,让周永华明白了自己的行为已经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背道而驰。
“真是不应该啊!总以为鸡鸭鱼之类的小礼不值什么钱,收下也没有什么大问题。殊不知,正是这种错误的想法害了我。”收到黎川县纪委的处分决定时,周永华懊悔地说。
“绝缘”变“投缘”人生两重天
——河南省新郑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长王保军违纪违法案剖析
“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业绩。”2017年6月13日,时任河南省新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王保军,在全市“万名党员进党校、锤炼党性铸忠诚”第六期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向党员干部提出要求。
然而,就在第二天,他的政治生命就戛然而止:2017年6月14日,经河南省郑州市委批准,郑州市纪委对王保军立案审查。
对不正当经济往来由“绝缘”到“投缘”,节礼撬开他的贪欲之门
近年来,河南省新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令人刮目相看,在“全国百强县”的排名中,一直遥遥领跑于入围“百强”的河南其他县(市)。
出身农家的王保军过去对自己严格要求、吃苦耐劳,在工作上取得了领导和群众都认可的成绩,25岁被选拔为副科级乡镇干部,36岁即被提拔为乡镇一把手。他本人还曾被评为“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并作为唯一的乡镇党委书记代表,参加省委科学发展观宣讲团巡回做报告、在全省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上介绍“如何当好乡镇党委书记”。可以说,王保军为新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出过力、流过汗,做出过贡献,是同时期当地党员干部中的佼佼者,政治前途被看好。
意气风发的王保军,在同侪面前侃侃而谈自己与企业家相处的“两缘观”:感情上要与企业主“投缘”,让他们有亲切感;经济上要与他们“绝缘”,让他们有信任感。
起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但是随着职务的提升,他却背离了初心,在与企业主的交往中,经济上由与金钱“绝缘”变成了“投缘”。
2008年王保军担任新郑市副市长后,给他送上“一点心意”的人开始多了起来,从节日收受礼金到其生病住院、儿子结婚、孙子满月等节点,少则三五千,多则一两万,现金红包、购物卡、储值卡、健身卡等,王保军来者不拒。从2008年到2017年,王保军先后收受29名下属和17家企业送来的礼金、购物卡、储值卡等,共计价值59.8万元(其中十八大之后收受29.8万元)。
可是在王保军看来,这些都是正当的礼尚往来,“当时我处于那个位置,就得随波逐流。否则的话,就会被别人认为假清高、假正经。好同学啊、好朋友啊、好兄弟啊,我给他们办事,他们给钱给物,就很顺理成章地接受了。”
沉迷权钱交易,深陷腐败泥潭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王保军从乡镇党委书记逐步走上副市长、市委常委等重要领导岗位,这个“有缝的蛋”愈加成为别有用心的“苍蝇们”重点“围猎”对象,王保军也从被动收受礼金逐渐演变为主动索要巨额财物,在腐败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2008年11月,王保军任职新郑市副市长,主管城建、规划、人防、环保等工作。这期间正值新郑市城市建设大发展,这让王保军获得了更多权力寻租机会。在帮助河南某置业公司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顺利取得相关许可证后,王保军先是含蓄地提出“借车”,该公司立即“善解人意”地为其购置一台价值50多万元的奥迪越野车,并在两年后过户给王保军;在帮助新郑市某食品集团落实减免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后,王保军直接提出要一台价值49万元的三菱帕杰罗越野车,该集团负责人立即为其购车并支付了10万元的牌证办理费等费用。
王保军喜欢好车在当时的新郑市企业家圈子里成为公开的秘密,但此时再送车对王保军已经没有了诱惑力,他的胃口越来越大。2011年,某房地产公司负责人徐某承接了新郑市龙湖镇一个新型社区建设项目,项目从落地到建设手续审批,再到工地周边环境优化都离不开王保军的帮助。当徐某听说王保军要买房子,就来到他办公室送上一张银行卡。
“400万元,数额太大了,当时非常害怕。几次退还给他,他都不要。后来我想了,是他主动给的,不是我要的,而且又是多年的好弟兄,不会出问题,所以我就坦然了。”
正是在“给人办事收好处理所应当”的思想下,王保军逐渐把与自己“投缘”的商人视为知己,一方面大力提供关照,一方面有送必收、来者不拒。伴随着王保军职务的升迁,他的钱袋子也是步步为“盈”,经查,王保军涉嫌利用职权或职务影响,收受他人财物共计1071万余元(其中十八大之后收受812万元)。
满足虚荣心,大球小球都成为敛财工具
王保军爱运动。十八大以前,王保军就喜欢一种时尚风雅的运动——打高尔夫球。他曾是郑州市某高尔夫球场上的常客,基本上每月要打上三四次。某企业找其协调建设工地周边环境整治,为讨好王保军,该企业多次请他打高尔夫球,并在球场上向其行贿40万元。听说邻省某地新建了个36洞的高尔夫球场,王保军立即前往尝鲜。十八大以后,王保军忍痛割爱高尔夫球,拾起年少时的爱好、打起了篮球,基本上每周都要打上几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球友圈。
爱好打篮球,本无可厚非,但王保军却玩弄手中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在球场上组成自己的“小圈子”,使篮球成为他满足个人爱好的工具,球场成了大家围着他转、满足他当“老大”虚荣心态的世俗利益场。王保军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影响,以自己牵头成立的篮球俱乐部举办篮球赛事为由,向新郑市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和金融机构索要赞助费共计216.5万元。
为带领自己的球队风风光光地奔赴球场,王保军认为应该有一辆属于俱乐部的专车。此时正好有一家急于改制上市的国企,为办理房产证有求于他,王保军在协调多家部门为其解决这一难题后,张口就让该企业为俱乐部提供一台指定品牌的商务车,这家企业立即花28万元买了一辆白色江铃商务车,满足了他的要求。
“私下场合别人送钱的快感,篮球场上别人围着我转、给我传球的快感,聚会时别人敬酒的快感,等等,这种一时的享受让我忘记了党纪国法。”在忏悔书里,王保军写道:说到底还是江湖义气,感情用事,不是把纪律挺在前面,而是把哥们义气挺在前面,把自己的爱好挺在前面,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满足做“老大”的感觉。
对抗组织审查,丧失最后机会
篮球场上,除了进攻,防守也非常重要。王保军在敛财上攻势连连,面对组织审查也是防守频频。面对群众的检举揭发、纪检监察机关的调查,王保军和球场上的“肮脏球员”并无二致,甚至公然践踏党纪国法。
2013年8月,商人贾某找到王保军,表示想承包新郑东热电厂,王保军婉言拒绝。贾某得知王保军与当时正在承包热电厂的赵某存在不正当经济往来,便向有关部门实名举报王保军违纪违法问题。后王保军协调各方劝说贾某放弃举报,最终商定由赵某支付给贾某250万元以了结此事,但赵某始终拖延不予支付。
王保军并不知道,他的违纪线索已经通过巡视巡察、群众反映等渠道进入纪检监察机关的视野,相关调查工作已经秘密启动。2016年6月20日,郑州市纪委核查组正式找王保军夫妇谈话。
王保军感觉到了巨大压力,立即敦促赵某于2016年11月22日、24日通过银行转账分两次向贾某支付共计250万元“封口费”。举报人贾某收到转账后,马上向郑州市纪委核查组说明该情况,并于2017年5月26日,将该笔款项上交郑州市纪委暂扣款账户。
面对东窗事发的局面,王保军不是老老实实主动向组织坦白交代,而是意图用来路不正的巨额“封口费”“买平安”。王保军坦言,自己“实际是用错误的方式,来解决错误的问题,结果只能是错上加错。”忏悔书中,他回忆了自己当时的生活状态:“金盆洗手洗不净,忧心忡忡无良方;白天工作无心干,夜晚睡觉睡不香;内心恐惧与日增,还在人前逞刚强;听到警笛心颤抖,总觉纪委在身旁;坐在哪里都忐忑,走到哪里都惊慌;心神不宁昏昏然,何去何从无主张。”
2017年9月21日,王保军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其违纪所得予以收缴;其涉嫌犯罪问题、线索及所涉款物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